“我是為了防止我養的狗被偷,才將垃圾堆在門口的。”家住黑林鋪某汽車公司小山生活區的周女士說。多年來,周女士將垃圾堆放在家門口,堆成了小山卻一直不肯清理,對小區其他住戶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。
  18日上午,小區物管公司應小區住戶要求,請人將周女士門口的垃圾清理乾凈。
  回訪:
  垃圾已清走 地面烏黑氣味難聞
  昨日上午10點多,記者來到了黑林鋪某汽車公司小山生活區周女士家門口。遠遠的就聞到一股刺鼻的味道,門口堆積的垃圾雖已被清理乾凈,但細細往地上一看,黑色的污漬仍留在地面上,門口的臺階已變成了黑色的。周女士家家門緊閉,屋子裡傳來狗的叫聲。
  “太不像話了。這些年來,一直撿垃圾來堆放在門口。垃圾都快堆成山了。”小山生活區的住戶黃女士說,對於周女士在小區堆放垃圾的行為,小區住戶很是頭疼。“垃圾堆久了,氣味就變得很難聞,平時我們都不敢開窗子。”黃女士補充。
  說起周女士堆的垃圾,黃女士告訴記者,用小山來形容一點也不誇張,“垃圾堆得有2米多高,有紙板、塑料口袋、舊衣服等等。”黃女士說,“她的垃圾還堆到了別人家的門口,那家人直接搬出去住了。平時我們讓她把垃圾清理走,她不聽還來罵我們。”
  對於周女士養狗的行為,大多住戶也很反感,“她養的狗比較多,白天、晚上一直在叫,噪音污染太嚴重,有時候,直接吵得我們不能睡覺。”小區住戶劉女士說。
  物管:
  多次勸導老人就是不聽
  看到有人在自己家門口,周女士打開門走了出來。
  周女士告訴記者,自己今年61歲,是汽車廠的退休職工,獨自一人生活。由於工資較低,只得靠養狗賣錢來過活。
  “我在家中養了30多只吉娃娃,但是隔三差五的,我的狗就會丟失,我懷疑有人將我家門撬開把我的狗偷走了。”周女士說,“撿來的垃圾不僅可以賣錢,堆在門口還可以防止我的狗被偷。今年來,雨水比較多,不好清理,等到天氣好了,我自然會清理。我這兩天正準備將垃圾賣掉的,不料卻被她們清理了。”
  昨日上午11點多,建錦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的萬女士介紹:“老人在門口堆垃圾快12年了,只是以前堆的不多,現在越堆越高,成了小山。”
  據介紹,周女士家門口的垃圾,不僅影響了小區住戶的出行,而且氣味特別難聞。物管工作人員多次勸導老人,希望老人能將垃圾清理乾凈,老人卻不予理睬。“2013年5月份,我們已經下了整改通知,但2個月過去了老人一直沒有動靜。黑林鋪街道辦的工作人員也對老人進行了勸導,但是老人一直不聽。”萬女士說。
  對於周女士的行為,小區住戶很是頭疼,“小區住戶寫了聯名信,請求物管公司對垃圾進行清理,黑林鋪街道辦和派出所也在上面簽了字,我們才請來清潔工人將老人的垃圾清理掉的。”萬女士說。
  “18日,我們去清理垃圾的時候,老人不僅阻止我們,還來打我們的工清潔工人,我們只得拉住老人。”萬女士補充。
  關註
  老人迷戀垃圾是種“病”
  說起老人收藏垃圾,周女士這樣的情況還不少,此前本報也做過相關報道。在網上百度“老人 垃圾”關鍵詞,搜索到1260萬個相關結果,全國各地都有過類似報道。拋除因經濟原因撿垃圾的一部分,有的老人本身經濟狀況良好,但愛撿垃圾,甚至收藏,大部分根本不出賣。
  美國學者蘭德·弗羅斯特和蓋爾·斯台吉蒂曾經出了本書,叫 《囤積是種病——別讓雜物堵住你的幸福》。
  書中特別指出,在老年學調查文件中,對垃圾的囤積被稱為“垃圾收藏症”。主要特征包括:個人衛生及居住環境急劇惡化,患者時常伴隨出現敵對孤立以及與世隔絕的想法和情緒。
  專家認為,封閉的空間能給予囤積者們一種被蠶繭包裹般的愜意和安全感。而老人拾荒,拾的正是“心荒”。通過撿拾垃圾的過程釋放自己的情感,充實自己的生活,同時又將情感附於撿拾的垃圾上,更能增加部分生活收入,避免因病致貧等,以獲得更大的安全感。
  在一些社區,已有社工發現,如果能吸引獨居老人參與社區文化體育活動,為老人建起新的社交圈,也能有效轉移他們的註意力,減少撿垃圾囤積的行為。
  外地曾經有這樣一個案例:一位老人,因為一直囤積垃圾,常惹來鄰居的反感,自己悶悶不樂卻又欲罷不能。後來居委會想了個辦法,將老人納入社區的環保志願者,每天佩戴袖章“上崗”幫助小區清潔。這由於有了更多環保意識,老人最後自覺地不囤積垃圾了,還會常常勸說其他老人。
  當然,無論外界給予何種治療或者幫助,都不能替代家人子女對老人的關心和關愛。當老齡化社會來到我們身邊,對發生在老人們身上的種種問題,需要家人的更多愛心和耐心,去傾聽、交流和反省。(都市時報見習記者 汪雨春)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h82xhjaj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